Copyright 2016 版權所有 ? 和美華集團
總部地址:濟南市高新區兩河片區飛躍大道3588號和美華工業園
總機:0531-88888877 傳真:0531-88900033 手機:13256733270
技術支持:中企動力 濟南 魯ICP備09074857號-1
多國大爆發!最危險的局面,或許正在到來
中國之外,首先未能幸免的是同在東亞的日韓。
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報道,2月24日,日本北海道、東京都、神奈川縣和石川縣等地新增10例新冠肺炎病例,參與“鉆石公主”號郵輪檢疫的厚生勞動省1名職員和1名檢疫官確診感染,至此日本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達到850例。
韓國疫情則更加嚴重,韓國中央防疫對策本部25日通報,截至當地時間當天上午9時,韓國較前一天下午4時新增60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,累計確診病例達893例。
據韓聯社報道,韓國執政黨共同民主黨、政府和總統府青瓦臺25日共同決定,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的進一步擴散,將對大邱和慶尚北道地區采取最大程度的封鎖措施,并盡快追加應對疫情的相關預算。
目前,連韓國的軍隊都有流行跡象,可即便如此,韓國不少人還是不聽勸阻參加大規模聚會,弄得政府官員郁悶得不行,直言“你們是都瘋了嗎”。
歐洲目前的重災區是意大利,該國情況非常不樂觀,截至24號確診人數達到230人,并且造成7人死亡,但仍無法確定“零號病人”。
疫情多發的北部更是多地封城,民眾外出搶購物資,超市同樣是被一買而光,一貫大大咧咧的意大利人,開始慌了:
同樣不樂觀的,還有亞歐之間的樞紐——伊朗,對歐亞大陸而言,這里無疑是更為重要的一環。
從地緣政治學角度來說,在大航海之前,伊朗就是世界心臟地帶,距離東亞和歐洲幾乎等距離,往上是俄羅斯,往下就是印度、巴基斯坦。19世紀英俄全球大博弈的主戰場,就在波斯及其周邊的中亞地區。
即便是從24日伊朗官方消息來看,伊朗的情況也可謂非常嚴重了:
61例確診,死亡人數居然多達12人,這種死亡率,很難不讓人懷疑伊朗的確診人數是否準確。
更讓外界焦慮的是,伊朗的感染首發地在什葉派圣城庫姆,這里每天前來求學問經的什葉派信徒不計其數,他們可能來自沙特、也門、科威特、卡塔爾、敘利亞、黎巴嫩、土耳其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營……
中東的疫情“爆發期”或許正在到來,繼伊朗、阿聯酋之后,伊拉克、黎巴嫩、以色列等國紛紛確診首例新冠肺炎病例。
中東國家的經濟普遍脆弱,經不起長時間折騰,日前,伊拉克、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已經嚴禁伊朗人入境,口岸全部關閉,貿易全部停止,為了自保,各個國家唯有選擇彼此隔離。
看了下圖中東朝拜的人員密度,真的是很替他們捏一把汗:
疫情對世界經濟的沖擊,不可小覷
疫情爆發后,原本就不景氣的世界經濟,可謂雪上加霜,中國自不用多說,現在疫情在全球蔓延,受沖擊的可就不止中國一國了。
個人以為,盡管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的經濟衰退并非從冠狀病毒開始,卻很有可能因冠狀病毒而徹底爆發。
早在今年一月份,中國及歐洲的汽車銷量就經歷了不同數量的下跌,德國汽車銷量在一月份下跌6%,英國下跌4.5%,意大利下跌8%。這意味冠狀病毒爆發前,不少國家的經濟就已經出了問題,而病毒的爆發則極有可能帶來一個后果,那就是加劇經濟的出清。
眾所周知,自工業革命之后,物資生產就由農耕時代的“不足”變成了“有余”。而觀察工業革命后的幾次經濟出清模式,無非如下幾種:
其一,發現新市場,這種方法是殖民時代常用的傾斜過剩產能手段。
其二,戰爭,通過戰爭消滅過剩產能,然后經濟重新上路。我們看一戰和二戰,深刻的歷史背景都是過剩導致的經濟危機,進一步釀成社會和政治危機,爆發大戰。
其三,劃時代的新科技,改變人類生活形態和模式,比如網絡的發明,在消滅了許多舊產業的同時,創造了許多新的產業和新的需求,經濟可以繼續往前走。
而此番疫情如若繼續在全球持續下去的話,極大概率會帶來第四種經濟出清模式,而且這是一種被動式出清:
其中,人員聚集的產業將悉數遭到清洗,這一點從國內最近發生的事情便可知曉,受疫情沖擊最大的,就是那些需要人員聚集的服務性行業——旅游、餐飲、娛樂業等等。而且疫情過后,這些行業能不能新生,還取決于冠狀病毒有無可能徹底消失。
服務業被嚴重破壞的同時,全球產業鏈也勢必遭到劇烈沖擊。疫情對制造業的影響是一步步深入的,先是需求減少,然后物流受阻,銷售全面停滯,訂單延遲;再是產業鏈相互影響,零部件供應中斷。
而現代工業一環套一環,缺少一個環節,全部產業都有可能會停滯。
目前中國的制造業停工已經影響到了蘋果的銷售量和出貨量,影響到幾家大型汽車制造企業的零件供應量,而日韓的疫情則影響到了芯片工業:全球電子大廠SK海力士、三星電子相繼出現了密集接觸者和確診病例,并對企業生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。
而中東地區的疫情爆發,會不會影響到石油工業?目前還很難說。而一旦伊朗、沙特這些前現代國家全面爆發疫情,致使石油生產的中斷,那么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簡直就如風暴一般。
在受影響的地區中,歐洲首當其沖,一方面歐洲對基礎工業的依賴比美國更深,另外一方面,他們的能源自產率,也遠遠趕不上美國。在英國脫歐后,歐盟本來已經風雨飄搖,再加上大規模公共衛生安全的沖擊,各國與鄰為壑并不是危言聳聽。
世界上的事就是這么奇妙,全球化讓世界變平,讓人員交流和貨物交流變得極其容易,同時也讓病毒輕易沖開國境,入侵一個又一個國家;反過來,病毒的入侵又讓各國關閉國門,阻絕溝通,這或許就是那句我常說的老話:萬物皆會產生毀滅自己的力量。
如果明天疫情就消失,全球產業鏈布局還不會有什么重大變化,如果疫情持續在各國蔓延,我們就要準備接受一個逆全球化的時代,一個各國奮力自給自足,不受別國影響的時代。
在這方面,美國地大物博自然沒有什么好擔心的,而中國也不必過分悲觀,我們有著廣闊的內需、完備的工業鏈條和勤奮的人民,只要措施得當有力,我們未必不能在世界經濟出清后建立更有效率經濟模式。
疫情是讓世界環球同此涼熱了,經濟卻一定是有冷有熱,我們就爭取做那個“有熱”的經濟體吧。